”尊重”一词颇抽象,简言之就是用同理心的态度对待别人,体贴考虑他人的感受,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态度,必须从小教导。
人与人相处有一定的规范,对孩子来说,其身心仍处于自我中心的发展阶段,常只想到自己,很少能替别人设想,虽然年纪小不懂事,好像没什么关系,但是人类必须善处于群居的社会中,所以教育部公布的孩子教育目标中有一项是”培养孩子合群习性”。要做到合群,就要懂得尊重别人。
孩子不尊重他人的行为
孩子不尊重别人时容易产生哪些行为呢?随着孩子长大,开始与同伴、家人或是亲友相处,就可能会出现不太礼貌的行为,因为他还没学会尊重,以下是几个较常见孩子不尊重别人的行为:
1.嘲笑别人
孩子经常会嘲笑同伴与自己不同的行为表现,例如:在幼儿园内大家用黏土捏长颈鹿时,小明看到小文捏的长颈鹿看起来不像,便哈哈大笑说小文捏的是小狗,还在班上大声宣传,让小文很难堪;有时小朋友吃饭吃得较慢、穿鞋时左右脚穿错,也可能会被同学嘲笑,这都是不懂得尊重别人的行为。
2.未征求别人同意,就拿走物品
不管在家里或幼儿园,常会发生孩子没有经过询问,随便拿别人的笔或玩具的事件,三几岁的孩子已有”物权”的概念,对自己的东西非常在意,但可能未养成拿取别人的东西要先征求别人同意的习惯。
3.随意插嘴抢话
幼儿园的老师会说:”小朋友,请举手再说话!”因为孩子还没学会尊重别人,所以团体讨论时,常会随意插嘴抢话,不懂要等别人说完话才可以接着说的规则,这种随意插嘴抢话的行为也是不懂尊重别人的行为,在家中的表现则是经常会打断大人的话。
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学习尊重
”尊重他人”要从小学习,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机会教育,日积月累才会养成习惯。
1.家长以身作则树立典范
孩子的学习大部分是靠模仿学来,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就很重要,例如:妈妈要进孩子的房间,应先敲门问:”我可以进去吗?”这样的示范,才能要求孩子要进父母房间时,也会先敲门,得到允许才进去,家长千万不能因孩子年幼,或认为房子是我买的,就不用尊重孩子。房间既然已经是属于孩子的空间,要进去他的房间,当然要先敲门表现尊重孩子。让孩子从小生活在互相尊重的环境中,就能潜移默化学会尊重别人。
2.让孩子透过绘本故事学习同理心
尊重既然是抽象名词,就很难让孩子理解。家长可以选择绘本故事,引导孩子从书中人物遭遇的事情,来体会当事人的感受,设身处地思考,才会产生同理心,例如孩子听了有关同学被欺负的故事,孩子会去想:”被欺负的人好可怜。”就会想到”我不要欺负别人,有话要好好说,要有礼貌。”
3.”教孩子礼貌”是学习尊重的快捷方式
在生活中让孩子养成有礼貌的习惯,就能延伸到尊重别人,中班孩子该学习的礼貌行为,如:见人打招呼、依情境说谢谢或对不起、想拿别人的东西时会开口借用、不随意插嘴抢话、不嘲笑或欺负同伴等。
4.及时赞美孩子尊重的行为
孩子的行为受到赞美,就会愿意再表现同样的行为。所以赞美可增强孩子的某项行为。例如:小明要使用哥哥的剪刀时,他说:”哥哥,你的剪刀可以借我吗?”家长看了,就可以马上赞美小明:”小明你很棒,会跟哥哥借东西!”这样及时赞美,可以让孩子下次也会礼貌借东西。
总之,尊重别人的行为是后天学习的重要品德,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多学习尊重,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也是父母的重要责任。